冰雪产业这几年格外“亮眼”。
彭维勇用一组数据介绍冰雪产业的“亮度”:2013年到2019年,全国冰雪产业规模从1177亿元增长到5200亿元,年均增速达28.1%。而2015年到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4.58%。冰雪产业增速远远高于体育产业整体增速。
冰雪产业是怎么“亮”起来的?有哪些特点?或许可以用“长、宽、高”来概括。这是冰雪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所在。
冰雪产业有多“长”?要用产业链条来度量。从造雪、压雪等机械制造,到体育器材、服装,乃至于健身、休闲、人才技术培训等,冰雪产业本身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即使单从冰雪制造业看,也可以上下延展,上游有造雪技术、压雪车制造等机械制造技术,向下可以延伸至冰雪服装甚至印花、装饰等行业。每个链条都能延长,而且整个产业链在城乡地域之间连结,带动了乡村振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直接促进了张家口地区的脱贫,这已为大家所熟知。这样的故事还在很多其他冰雪资源丰富但相对偏远的地区演绎着。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雅居床服有限责任公司搭上冰雪产业链快车,研发生产滑雪服装,2020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冰雪产业有多“宽”?可以从产业横向融合来衡量。我国多项政策提倡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力,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冰雪产业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拓宽产业边际。
从产业形态看,冰雪产业带动了二三产业融合。数据显示,雪场票价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增收超过4元。北京渔阳滑雪场总经理李新华说:“今年春节假期,不光雪场人流明显增长,周围的酒店、民宿也是一房难求。来滑夜场的人多,带动了雪场附近的餐馆生意。”
冰雪产业在拉动就业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阳光度假村副总经理郑敏告诉记者,景区员工有2000余人。亚布力滑雪场已成为推动当地就业的一大主力,村民大量从事雪具租赁、特色餐饮、乡村民宿、东北民俗表演等多种职业。这两年,新疆伊犁州冰雪旅游促进了当地民宿发展。他们打造旅游民宿2095家,改善了当地就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2018年滑雪场运营以来带动就业人员1284人。
冰雪产业有多“高”?要看科技创新。冰雪运动本身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冰雪产业发展攀上新高度,靠的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可在零下40摄氏度打碎板结雪层、攀爬45度雪坡的大马力sg400压雪车在崇礼多家雪场投运,填补了我国压雪车领域的空白;由砸不烂、冻不坏的耐低温抗冲击复合材料制成的国产雪蜡车已辗转新疆、河北、北京多省份,为多项赛事提供保障任务;绿色环保的高效储雪技术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用雪自由”……
冰雪装备的每一点进步,都有着技术创新的坚实支撑。安踏公司自主设计的短道速滑比赛服,实现了世界最轻、最透气。这款服装采用最新防切割技术,强度是钢丝的15倍,重量比尼龙和涤纶轻30%。冬奥赛场上的钢架雪车,要求2名运动员站在两侧推车前进。为了运动员的鞋,安踏采用行业独创的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鞋钉用了3d打印钛合金技术,增加作用力;鞋底是异形曲面碳板科技,材料回弹力提升2%。这些创新技术能让运动员成绩最高提升0.054秒,平均提高0.023秒。2020年,黑龙公司首次研制出t型速度滑冰高端冰刀。这款冰刀采用粉末合金刀刃、钛合金刀管,在增加冰刀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刀身自重10%,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注入新动力。黑龙公司总经理鞠培鸿说,做好冰雪文章,重要的就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金量。
彭维勇说,冰雪装备制造业补上了冰雪产业发展的短板,也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树立了样板。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认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体育产业走向国际化、打造国际品牌奠定了基础。